行業紀事:
外資奶源巨頭
8月27日全球乳品加工出口企業、新西蘭乳業巨頭恒天然宣布和內資嬰童食品企業貝因美全面合作,除成立合資公司外,雙方還攜手在中國共同投資建設牧場。
7月11日恒天然和美國企業雅培忽然聯手宣布,將投資18億元在內地建設包括5家牧場的奶牛養殖基地。
6月中旬 開福滋攜手北歐乳業巨頭丹麥Arla集團與PDC再次深度合作,引入“納樂美“藥監級原罐原裝奶粉品牌。
5月中旬,荷蘭皇家菲仕蘭公司宣布與中國輝山乳業控股有限公司合作,借助輝山乳業的牧場資源生產配方奶粉。
外資投行
2014年7月2日,新加坡的國際投資機構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表示,該公司與區域私募基金泰山投資組成的財團將共同向定位于中國高品質奶源市場的華夏畜牧公司注資1.06億美元。
今年7月在香港完成IPO的內蒙古圣牧高科牧業的股東中,也出現了路易達孚、三井住友銀行、HorleyInvestments等外國資本的身影。
“得奶源者得天下!!!”一時間,一部現實版的《跑馬圈牧》拉開了大幕。
得益于政府的補貼和稅收優惠,以及從美國KKR私募投資公司獲得的1.5億美元,2008年7月3日,現代牧業由2個企業法人和27名自然人股東組成,注冊資本為2.02億元,于2010年11月26日在香港上市,又成為全球家以奶牛養殖資源上市的企業。2012年和2013年,現代牧業共獲得國家近2個億的補貼,而近日,現代牧業寶雞牧場因出售近百頭淘汰牛而遭到有關部門調查,檢測發現,其中5頭牛結核病檢測結果呈陽性,37頭牛布魯氏桿菌(以下簡稱布病)抗體檢測呈陽性。
與此同時,在湖北咸寧通山,因為當地環境遭到嚴重污染,附近村民將現代牧業通山牧場圍堵了半個月。通山縣政府和現代牧業最終承諾,一個月內遷出4000頭奶牛,一年內關閉牧場。至此中國規模的奶牛養殖企業在防疫和環保上栽了跟頭,這是萬頭牧場模式十年急速擴張遭遇的困境縮影。
有人問:“是誰要大牧場?”答案顯而易見——“不是牛要大牧場,而是大工廠要大牧場。”那究竟是什么阻礙國產奶源的成長?對企業來說,又要圈地,又要考慮到可持續發展生態平衡和良性循環,還有承擔資金、市場以及環境等問題上可能帶來的風險。就現階段,政府對行業的扶持力度實際上還比較有限。根據農業部發布的數據顯示,國內奶牛單產量不到國外一半,2013年美國奶牛存欄900多萬頭,牛奶產量9000多萬噸,而中國奶牛存欄1400萬頭,牛奶產量3600多萬噸,奶牛比人家多,產量卻少5000萬噸。歐美等發達國家的奶源建設歷經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有充分的經驗以及技術和數據作為支撐,以國內牧場各種資源配置來看,筆者認為當下十年,尤其是奶粉行業依舊是進口母嬰行業縱橫天下的十年。
問題又來了。。。。。
2008年二惡因來了,英德轟然倒下。。。。。
2012年恒天然出事兒了,新西蘭完蛋了。。。。
看來只能指望北歐和美國這幾個最后的奶源地了,再一比較奶源——幾十萬Vs幾萬的菌落標準,丹麥終于還是笑傲了全球最后一片純凈奶源地了。